热点资讯
发布日期:2012-09-11
本报记者于伟慧 李科洲 特约记者 高智 曾高文
船型屋承载了黎族优秀的建筑文化,但如何保护却遇到了难题。专家们提出各种建议———
五年前,从高处向下俯瞰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绿树掩映下的船型屋群。(资料照片)本报记者宋国强摄
它们承载了黎族优秀的建筑文化,它们纪录了黎族的一段历史,它们代表着黎族的传统文明。它们是掩映于大山绿林中的黎族民居——船型屋。
屋旁,槟榔树挺立,菠萝蜜挂果,纺车唧唧。屋顶上空,炊烟袅袅,夕阳斜照。墙上,挂着渡水葫芦、插着砍刀、立着牛角。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久居城市的人,那是一种新奇的诱惑、一种乡土的回归。
但这样的风景已经成为奢侈品。白查村、娥查村、洪水村,海南名气颇大的、有连片船型屋的3个黎族村庄,在艰难地保存黎族这种古老又独特的文化。
对此,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政府补贴、引进市场机制、建立森林公园、建立生态博物馆……各种意见和建议,为留住海南碧山椰林中这道独特的风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新建船型屋受冷
东方市江边乡玉龙岭脚下,有个黎族村庄,名叫白查村。这里,曾静卧着81间完整的船型屋,一度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学者、画家和摄影师前来采风。
变化,从2008年开始。那一年,白查村船型屋的建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少专家学者欢呼雀跃,认为船型屋保护的春天到了。
就在此时,东方市政府面临着茅草房改造和茅草房保护的双重压力。最终,东方市选择了异地建房安置的办法,由政府补助,村民整体搬迁,在离村不远的一处,另建平顶房。目的是要对这几十间船型屋保护起来。
4年后的今天,记者再次来到白查村时看到,杂草淹没了村间的小路,许多屋顶上露出了窟窿。以往炊烟缭绕、鸡犬相闻、阿婆织锦的景象消失了。政府新建的8间船型屋,却孤零零地立在村庄中。
同在江边乡,距离白查村不到两公里处,是黎族村庄娥查村。2007年,这里保存完整的船型屋达100多间,如今,相对完整的船型屋只剩下不到30间,其余的因为无人居住打理,已经腐烂。
在我省,除了以上两个村庄外,大面积拥有船型屋的就是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当记者来到洪水村时,看到村庄的一隅,还保留着十几间船型屋,其余的三四十间船型屋也因为无人居住,已经腐烂。
如何保护遇到困难
在东方市,船型屋保存得相对完整的只有白查、娥查两个村庄,但因为民房改造,村民迁出,两个村落的船型屋现在大部分开始腐烂。白查村船型屋建造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还有一些保护经费。娥查村船型屋没有列入非遗,没有保护经费,保护起来捉襟见肘。两地船型屋生存境地不容乐观。
在白查村,东方市政府投入了资金,对该村的8间船型屋进行翻新和改造,并且雇当地8个人进行看管和维护。但并不是投入资金就地保护,没有人气的房子不仅是失去灵魂的空壳,还不利于维护。
一位黎族村民告诉记者,船型屋一定要有人居住才能保存,因为在里面生火做饭,炊烟对茅草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一是干燥茅草防止受潮,二是能起到防虫防鼠的作用。
专家:建立生态博物馆
如何破解船型屋保护问题?专家学者纷纷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是要让船型屋充满人气。香港探险协会会员王健参与了洪水村船型屋的保护,他建议,对于自愿回迁的村民,政府可采取补贴等方式给予引导和鼓励。
二是要引进市场机制。只有市场机制才能让船型屋具有造血功能,最终使当地百姓在保护中受益,从而进入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海南旅游研究所所长杨哲昆说,我国许多民族地区的民房改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像云南的傣族建筑,外表上看非常具有民族特色,还是传统的竹楼,但内部已经进行了改造,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现代的家用电器,却不妨碍游客来此旅游观光。
其实,洪水村也在往这方面努力。2008年开始,中国(香港)探险协会就陆续出资从洪水村民中买下15间船型屋进行改造和保护。外表上船型屋仍保持原样,只是从里面进行了加固,装饰房顶上加铺了一层隔水草席,四周墙壁也抹上了涂料,最显眼的是把原来船型屋的泥土地改为硬质水泥地面。房子里摆放着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调,现代厨具、卫具一应俱全。协会还委托当地一对黎族夫妇看护这些船型屋。可惜的是,这还停留在民间慈善的角度,没有引入市场机制,不能让游客参观、居住,缺乏保护与发展的后劲。
还有专家建议,可引进旅游公司,将白查村、娥查村、洪水村包装成美术、摄影创作基地,在吸引画家和摄影家前来采风、创作的同时,也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住宿,其前景会更为乐观。
三是建立森林公园。江边乡和王下乡辖区内山岳、河流、森林、野生动物等自然条件优越,为此,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和唐玲玲建议,可在这里设立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型的森林荒野旅游。在此基础上,并入白查、娥查、洪水3村的人文资源,使之成为海南旅游的一个品牌。
四是建立生态博物馆。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日益被各国所关注,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日益兴起。博物馆也需要寻找一种扩大保护文化遗产以服务社会的新形式,生态博物馆就是一种补偿传统博物馆缺陷的新模式。
目前,我国已经在贵州黎平、广西三江、云南勐海、内蒙古达茂旗等地建立起来的生态博物馆有7座,它们正在保护着侗族、苗族、布依族、瑶族、蒙古族的多种文化活标本。
专家建议,白查村、娥查村、洪水村可实行三地联保,建立生态博物馆。这是一种新型的理念和有效的模式,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尊重村民的主人地位,在文化原生地保护传统文化的精华。(本报八所8月31日讯)
三谈保护和开发黎苗文化
三亚飞鱼俱乐部海南日报评论员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加强抢救、挖掘、保护、开发黎苗文化,十分必要,刻不容缓。事实证明,海南发展到今天,是有力量、有条件办好这件事的。我们要准确把握海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机遇,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黎苗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和开发工作。
保护和发展黎苗文化,我们已经更有条件。去年海南人均GDP突破4400美元,标志着我们已经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更有条件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文化繁荣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我们能够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文化建设,为黎苗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这样的新阶段,我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足以得到保障,人民群众更有条件追求精神文化享受,文化需求日渐旺盛,文化消费能力逐步增强,为实现黎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在这样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着保护和发展黎苗文化的重要机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我省也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黎苗文化建设带来极大利好。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速推动黎苗文化建设。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省的黎苗文化保护和发展
进入了快车道。文艺创作精彩纷呈,涌现出《黎族故事》、《中国黎族》(电子书)等一批以传承、弘扬黎族苗族历史、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文艺精品。虽然我省黎苗文化建设步入了提速期,但总体而言,黎苗文化发展仍滞后于其他事业、黎苗文化保护水平不高等现状没有根本改变,与我省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形势还不相适应、不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本着“更加自觉”的态度进一步保护和发展黎苗文化。
更加自觉保护和发展黎苗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必然选择。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纵观世界旅游度假胜地,无不民族特色鲜明、本土文化丰厚。没有灿烂的黎苗文化,海南本土文化就少了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岛的独特文化魅力就会打折扣。要积极保护和发展黎苗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更加自觉保护和发展黎苗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文化惠民的基本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事业。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题中之义。在我省科学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我们应当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加快推进黎苗文化建设,让老百姓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黎苗文化盛宴。
更加自觉保护和发展黎苗文化,是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抢救和保护濒危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肩负起的历史重担。
只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姿态、更加主动的作为,加强抢救、挖掘、保护、展示黎苗文化,大力推动海南文化建设,就一定能把海南打造成为独具热带海岛风情,充满浓郁黎苗文化魅力的旅游岛、文化岛!
以下内容是正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ttp://www.syziyour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