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全国咨询电话

微信咨询   feiyusky!       

热点资讯

三亚飞鱼之家旅舍_白沙教师19岁起山村执教15年:爱是我支撑的动力

发布日期:2012-09-11

  青春无悔 坚守大山深处十五年

  ——记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中心校符海远老师

  坚守在白沙南开乡山区讲台15年的符海远老师和他的学生(符海远老师提供)

  他是白沙深山里不为人知的山村教师,19岁师范毕业就分配到山区教育的岗位上,吃的是野菜,住的是漏雨的茅草屋,山里的孩子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如今,步入而立之年的他已经桃李满天下,几乎年年获得县里的“优秀教师”称号,三亚飞鱼之家他的学生大多已成家立业,而他守在大山里,一晃已经15年了。

  15年,弹指一挥间,但对坚守在山区讲台上的他来说,这里没有掌声、没有鲜花的簇拥,只有清贫、单调与孤寂。

  是什么样的感动,让一名不满20岁的年轻教师甘愿留下不通水、不通电、交通和通讯都不便的山区?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这个年轻的小伙孜孜不倦,从一名山区教学点的普通教师,晋升为乡中心校的副校长?这15年里,他和山里的学生、学校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带着种种疑问,9月7日,南海网记者采访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中心校老师符海远。

  最难忘:学校没水没电 每天菜谱只有榨菜和蛋

  从白沙县城出发,汽车在崎岖的山路行驶,约1个小时后才到达距离县城30公里开外的南开乡。

  南开乡,是个黎苗族聚居地,也是白沙县五个贫困乡镇之一。周围群山环抱,交通闭塞,被称作白沙的“西藏”,这里艰苦的环境不知吓跑过多少个满怀着教育热情的年轻人。

  1997年,从师范毕业的符海远分配到了南开乡八公里外的革新教学点任教。或许因为是土生土长的白沙人,家乡金波乡也同样处于偏僻的大山中,符海远很能理解山里的孩子需要么,于是他并没有像其他师范生一样选择逃避,而是怀揣着梦想,从南开乡步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了革新教学点,开始了他的山村教师生涯。

  回忆起报到第一天的情景,符海远仍印象深刻。“当时的革新教学点条件非常简陋,教室是低矮的茅草房,四壁泥墙大多脱落破损,教室里边的几张课桌高矮不齐,黑板是用两根树叉架起来的,其中半边角已被烧掉。”

  一到学校报到,这大山里艰苦的条件就给了符海远“下马威”。

  先从喝水说起,由于革新教学点在山坡上,吃喝洗漱的水要到800米远的河沟里挑。每天晚上,在河沟里洗澡完后提上一桶水,就是符海远一天的生活用水。

  山里能吃什么?由于村里没人卖菜,山里山蚂蝗又多,符海远连野菜都不敢去找,他每天的菜谱就只有榨菜和蛋。

  说到住处,符海远说,当时贫困山区连教室都是漏雨的茅草房,别说有专门的老师宿舍,他的“家”就安在教室的一角,煮饭、睡觉都在茅草屋的教室里。由于长年没水没电,本地老师没人住校,每到夜晚,符海远更显得孤独无助。

  刚到山区教书的日子,漫漫长夜、寒灯孤影和泛泛的鸟叫声,符海远想家的念头思牵梦绕,他动摇了最初的梦想。

  最感动:山里的孩子悄悄送野菜

  或许是山里的孩子察觉到了这位年轻哥哥的“心事”,他们从心里舍不得这位老师。

  今年已23岁的符海杰是符海远老师在革新教学点时教过的学生。“那时候我们都很喜欢符老师,周末不上课的时候我们也会走路去学校和他玩。”符海杰回忆,有时候他们父母干工没有回家,符海远老师还会留他们一同吃饭。

  “我小学时候的头发都是符老师剪的,班上其他小孩的也是,乡里理发要花三块钱,老师理发不花钱。”符海杰说,当时符海远老师看见学生们头发长了,下午放学时就帮他们理发,学校成了免费的理发店,符海远老师也多了个外号——“理发老师”。

  有一天下课后,符海远准备煮饭,他发现饭锅旁多了几把白花菜。“原来是孩子们知道我在学校没菜吃,他们就在上学的路上,摘了野菜带来学校,悄悄放到我煮饭的地方。”15年后,再次回想起山里质朴、懂事的孩子们,符海远仍很感动。“当时山里特别穷,有的家长听孩子说老师没菜吃,还特地把家里的南瓜切了一半带来学校。”

  懂事的学生热情的家长,让符海远打心里感动。

  有一天上午,符海远发现班里有两个学生没来上课,经打听他才知道学生和村里的大人到山上的金光林场打工去了。符海远匆匆找人带路赶到金光林场,大约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到了一条狭窄的小溪边,符海远被眼前的场景给惊呆了,男女老少、大大小小几十号人挤在溪边装营养袋。他们大多都带饭,有的甚至带被子带锅在那有长住。两个孩子见到符海远十分羞涩,略带几分愧意。

  一位大婶冲着符海远笑了笑说:“老师你放心,这活不重,装好一个营养袋5分钱,快则一天下来可以挣30块钱。”当时符海远缄默了,大人最快一天只不过挣个30块钱,何况八九岁的孩子。那晚,符海远彻夜难眠,想了许久……

  想起孩子们明亮的眼睛里流露出的童真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身为大山的孩子,符海远深知:改变贫穷,要靠教育。孩子们需要他,山区教育需要他留下来。

  到革新教学点的第一个月,符海远的工资只有200元,他一领工资,就给孩子们买了一些作业簿、练习簿、铅笔等学习用品。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样子,符海远十分欣慰,这也使得他对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多了几分怜爱。

  最希望:改变山区教师的居住条件

  两年后,符海远到了南开乡一级学校任教,虽然还是在南开乡的大山里,但是学习的机会渐渐多了,视野也开阔了,这极大地激励符海远坚守山区教育的信念,这一守就是15年,今年符海远已经34岁。

  15年里,符海远教过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初中语文、政治教学,担任学校教研员、两基专干、工会主席、学校副校长等职务。

  在教学上,符海远知道山区学校对当前课堂的前沿信息不了解,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课堂实践操作相脱节了。他组织学校教研室辗转深入50公里外的高峰教学点和中心学校课堂一线听课评课,同时,根据老教师们的课堂需求,采取旁听讲课的形式,让他们有榜可依,有章可循。

  15年来,符海远对教学的严格要求并未止步,爱思考,爱创新的他,担任南开乡南开中心校副校长,并分管教研工作。为了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对策,符海远经常深入到班里调研走访,大胆采取多人协助复习的办法,使得山区学校的课堂变枯燥为乐趣,教师施有所就,学生学有所获,两两相得益彰。

  15年来,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大山走进城市,进入高中、大学,符海远的无私的奉献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他,在15年的春秋更替、日月轮回的大山里,始终坚守着最初的诺言:做一名合格的乡村教师。

  当南海网记者问及符海远老师:“你认为支撑你十五年来始终如一、甘于寂寞的在大山里默默耕耘的是什么?”符海远老师淡然一笑地回答:“是爱!爱我的学校,爱我的学生。”

  谈及对山区教育的愿望,在南海网记者的再三追问下,符海远终于开了口:“现在大山里的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孩子们有了明亮的教室,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希望能改善教师的住宿条件,这样才能留住更多年轻、优秀的教师。”

  符海远说,虽然今年年底学校马上要建周转房,但是资金有限,很多教师一家三四口人仍只能挤在一间只有18平的宿舍里。

  身为南开中心校副校长,符海远说,15年里吃了不少苦,但他不后悔,因为他的付出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孩子们的梦想,他希望有更多年轻的老师到山区接力,让这里的孩子沐浴着知识的阳光。

  (南海网海口9月9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符泽亢报道)

以下内容是正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http://www.syziyouren.com